跟本科生和授课型研究生不同,
研究型硕士跟导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往大了说整个学习阶段需要做什么课题,能发怎么样的文章,能不能按时毕业,
毕业的时候自己的竞争力有几斤几两,导师在这些问题上都有着绝对的发言权。
往小了说,
需要几点钟去学校,几点钟能放学回家,
每天的schedule紧不紧,有多少时间吃饭看剧,掉多少头发…(扯远了)
这些问题也和有一个怎样的导师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内的研究生习惯性称呼导师为“老板”,
不只是因为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有非常大的区别,
导师每个月都会给学生一定的补助(类似于工资)
另外也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相处也非常类似于出社会之后的“工作关系”。
很多实验室也有固定的打卡时间,与工作单位类似。
其实加拿大大部分的教授都是非常和蔼的,
另外因为加拿大的社会特色,非常看重work-life balance。
大部分实验室都是遵循的周末双休,
工作日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
而这个schedule,也是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安排而调整的。
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导师基本不会过问。
一般只会在定期与学生进行的会议或者全组的组会上询问一下实验进度,
不会每一天都盯着学生做了什么。
(适合我这种大部分时间都在摸鱼的学生啊哈哈哈哈)
还有一个对新来的留学生比较困惑的问题,
就是如何称呼自己的导师。
举个例子,比如John Smith, 是应该叫Dr. Smith 还是Professor Smith?
叮!都不对。
正确的答案是:John。
(最开始不熟的时候通过邮件联系或者称呼不是自己导师的不熟的教授,可以称呼Dr.,但如果是自己的导师直接称呼first name就好,他们也会非常welcome。相反如果称呼自己的导师Dr.xxx,他们并不会认为你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反而会非常奇怪…)
非常幸运的是,我的导师对中国的非常了解。
他几乎十几年来,每年暑假都会去中国做一些学术讲座,或者教授一些暑期课程。
所以他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个非常好相处而且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很高的人。
我在麦吉尔的两个春节,
不但都收到了导师在农历春节当天的Happy Chinese New Year 的祝福邮件,
甚至还收到过价值20元人民币的“高额红包”
OMG
是的你没有看错,春节当天他把我喊到办公室从钱包里给了我20块,人民币…
另外还有一个和国内不太一样的注意点是,
虽然平时大家都非常friendly,亲切没有距离感。
但是,外国人是非常注重自己隐私的。
所以如果和导师不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关系,
谈话的时候要注意这点。
另外也不要大谈自己的隐私和各种私事
(与实验室里的小伙伴相处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熊熊燃烧的八卦之心可能会被当做impolite)
但是这种特点同样也有非常大的好处,
放学时间以外和私人生活方面的事情导师完全不会过问,自由度非常大。
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点,可能就是funding问题。
(粗俗地说就是导师一个月能发多少钱)
一般加拿大的研究型硕士和博士都是会有一定数额的funding的,
学校越有钱,导师的项目越打越多,
这个数额也就越大。
而funding这个问题也是入校前和入校后都可以跟导师谈的,
完全不用尴尬。
外国人都觉得,如果我读这个书你不给我钱我为什么不去工作?
(特别是在加拿大这个college本科毕业工资不一定比硕士低的地方)
如果是经济上压力比较大的同学,
完全可以和导师开门见山的谈。
就算导师真的没钱,
也可以让他帮忙留意一些校园里的工作和可以兼职做的项目。
总而言之,
我对自己在学术上的定位就是一个大部分时间都在浑水摸鱼的人。
平均可能一周在实验室30个小时不到,
但是,也有过赶实验赶文章一天从天亮做到天黑的几个月。
毕业的时候拿着不上不下还不错的GPA和两篇SCI顺利撒花完结,
焦虑过,辛苦过,
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快乐而新奇地渡过了每一天,
这当中肯定不能少了我导的指导和帮助(逐渐官腔…)。
在我看来,
小部分非常幸运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和导师成为终生的挚友。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导师至少可以成为一个还不错的朋友。
不是说加拿大就没有像国内那种非常push学生的导师。
是的,也有的。
不过加拿大这个大环境就是这样,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者不舒服的,
大家完全可以平等公开的说出来。
这一点已经难能可贵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科研顺利!
多发文章!少掉头发!
如果你觉得身边有更多同学对加拿大留学申请感兴趣,
欢迎转发分享给他们,也欢迎邀请你的朋友加入我们的留学求职社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UniExplore留学/求职社区,更可以与学长学姐预约一对一语音咨询哦!
Comments